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卷四十  (第9/9页)
赦免。    《论语》说:‘赦免小的过失,举拔贤能之人。’微臣查寻经典,没有发现罪无轻重、天下大赦的文字。    到了如今这样的乱世,不效法古人,就无法治理天下,也找不到什么准则。    所以管仲说:‘被赦免的,好比给奔马套上辔头。    不赦免的,好比用磨刀石磨掉他的痈疮。’又说:‘滥施恩惠,就会成为百姓的仇敌。    以法治国,才会成为百姓的父母。’吴汉临死之际,还说‘只希望放弃大赦’。    王符的论著,也说‘大赦不适用于清明之世’。    难道可以多次施行非同寻常的恩惠,使得jianian佞之徒更加肆无忌惮?”皇帝对此也不采纳,更加昏庸暴虐。    乐运于是用车把棺材运到朝廷大堂,以示必死,指出皇帝的八种过失。    第一,内史御正,职责在于辅佐谐和,都必须参与朝政,共同治理天下。    近来无论事情大小,皇上多独自决定。    尧、舜均为至圣之君,尚且依靠大臣辅佐,皇上还没有成为圣明君主,岂能一切皆随自己的心意?凡是刑罚赏封,以及军国大事,请与诸位大臣共同商议。    第二,在宫内荒yin于女色,古人对此曾有严厉告诫。    皇上初登御座,德行惠政尚未泽被四方,却先要搜罗天下美女,用来充实后宫;又诏命仪同以上家中少女,不许随便出嫁。    官民同怨,声满朝野。    请将皇上尚未宠幸的姬妾放还本族,不要再禁止少女出嫁。    第三,天子未明起床,日落忘食,还担心政事处理不完,延搁要务。    近来皇上一入后宫,就数日不出。    重要的奏章,大多靠宦官传递。    传言失实,是非可惧。    事情出于宦官,是亡国的征兆。    请以高祖为榜样,在后宫以外听取政事。    第四,以变化来代替常理,是执政的最大忌讳。    严刑酷罚,不是治理天下的必由之道。    如果处罚没有固定的律令,则天下人都感到恐惧;如果执政没有稳定的法则,则老百姓会无所适从。    哪里有取消严刑的诏令颁布不到半年,便急忙改动,比原来的律令更加严酷的?政令变化无常,以致于这样。    如今宿卫之官,有一夜不来值班的,就要被除名;因此而逃跑的,家产都要抄没。    这是大逆之罪,与十杖同等。    虽然法令愈加严厉,但恐怕人心会愈加散乱。    一个人心散,或许还可以制止,如果天下人心全都散乱,那将怎么办?秦国法网严密而国家灭亡,汉朝法令宽松却国运长久。    请遵行轻法,并依据国家大法。    这样,亿万百姓就知道如何做事了。    第五,高祖弃去浮华,崇尚质朴,原想将这个原则流传万世。    皇上朝夕接受庭训,亲身仰承圣旨。    谁知高祖驾崩不到一年,皇上就急急忙忙穷奢极欲,务求浮丽。    完成父亲的志向,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?营造宫室的制度,请务必遵从低下、节俭的原则。    凡雕刻彩饰,请一律停止。    第六,京师的百姓,徭役赋税比较繁重。    务必是军队和国家的大事,百姓才不敢害怕劳苦。    怎么能允许朝夕征派,只为杂戏幻术之用,百姓从事劳役,也只是为了歌舞角抵?各种征派劳役无休无止,耗尽了财力人力,各行各业相望,百姓无法生活。    凡是此类无益之事,请一律停止。    第七,近来见有诏命,凡上奏有写错字的,就被惩处。    假设有忠直之士,想陈明对政事的看法,但文字非其所长,又不敢假手于人,倘若稍有错误,就将处以重刑。    冒犯皇帝的尊严,其事本不容易,人们害怕诏命处死,能不慎重从事,密而不宣吗?皇上纵然不能采纳诽谤之言,也不宜杜绝上书言事之路。    请停止这道诏命,则天下人倍感幸运。    第八,从前桑谷生于朝堂,殷王因此而得福。    如今天象示警,这也是大周勃兴的祥兆。    皇上虽然减少膳食,撤去乐器,但还未能完全消除被指责的理由。    微臣衷心希望陛下听取善道,施行德政,化解百姓的怨恨,自认天下的罪过,则天象的变异可以消失,王朝大业方能巩固。    陛下如果不改变这八件事,微臣可目睹大周庙祀无以为继。    皇帝大怒,准备杀掉乐运。    内史元岩欺骗皇帝道:“乐运知道上书必死,因此不顾性命,想博得身后之名。    陛下如果杀他,反而成全了他的名望。”皇帝认为他的话说得对,乐运因此而免死。    第二天,皇帝有所感而觉悟。    召见乐运,对他说:“我昨夜考虑你的上奏,的确是忠臣。    先帝英明,无所不知,你仍多次规劝。    我昏庸愚昧,你还能这样。”于是赏他御食。    朝中公卿,当初见皇帝大怒,都为乐运担心。    后来看到乐运被原谅,都互相庆贺,认为乐运侥幸免于虎口。    内史郑译曾以私事托付乐运而未被允许,因此心中忌恨。    等到隋文帝担任丞相,郑译担任长史,就把乐运降为广州氵蚩阳令。    开皇五年(585),转任毛州高唐令。    乐运接连任两县县令,都有声望政绩。    他常常希望当一名谏官,可以从容婉言规劝。    可是因为揭发他人的过错而不徇情面,遭人排挤,不被任用。    就发奋努力,抄录夏、殷以来谏诤之事,汇集成一部书,共六百三十九条,分四十一卷,名叫《谏苑》。    将此书上奏。    隋文帝看后表示称赞。    史臣曰:士有不凭藉学艺而被重用,不待爵禄而显贵者是什么原因?应该说衹是由于忠孝而已。若竭力奉事亲者,是做人子的行为;致身以奉事君主,是做人臣的节cao。这本来就统摄天、地、人,囊括百代。当宣帝为东宫太子时,显出了凶德,王轨、宇文孝伯、神举不加隐瞒,都告知产担。宣童得逞而施yin刑,都被杀害。隋文帝将要登基,人人都考虑去就。颜之仪风烈懔然,正辞以明节,在艰难的情况下,仅得获免。这几个人,岂非社稷之臣。或者有人以为不忠,则天下都不会相信。自古以外戚而居重任,多是凭藉一时之恩,而尉迟运,可说是以才升位,以功劳进爵。美矣哉。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